教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设立教师节的初衷是为了向辛勤耕耘在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以下是教师节设立的具体历程:
早期提议
1931年,教育界知名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这是我国最早的教师节提议。
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
未能推行的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作为我国教师节,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
正式设立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中国的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的意义
教师节的设立是为了表彰和尊重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贡献,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选择9月10日作为教师节,是因为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国际教师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以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於教师地位的建议案》。
通过以上历程可以看出,教师节的设立经历了一个从提议到最终确立的过程,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并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