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的18条经验如下:
傲的人必败。傲是官场上很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此类人总是高人一等,对上百般奉承,对下傲慢无礼。此类人的优越感是在官场上慢慢养成的,尤其是随着手中的权力提高后,变得目空一切。这是曾国藩从晚清权臣肃顺身上总结出的经验。
诈的人必败。反复多诈的人,无论在官场上,还在商场上,都必败。此类人往往见风使舵,有好处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地争取,而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就会推卸责任。
昏的人必败。昏庸无能的官员,无法应对复杂的官场环境,最终必然失败。
贪的人必败。贪婪的官员,往往会因小失大,最终身败名裂。
学会退缩。人生要学会退缩,有时一个转身,就能迎来一个春天。这不仅是曾国藩的为官哲学,也是他做人的准则。在曾国藩的人生中,有两次重大退缩。
识人。识人是官员的基本本领。如果一个官员不善于识人,那么,他的身边,可能会出现很多小人,出现很多心地不纯的人。曾国藩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成为湘军统帅、两江总督,自始至终,都把识人放在第一位。
善始善终。凡是不能善始善终的官员,都不是有本领的官员。很多官员虽然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但却不能善始善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善始善终的本领。
忠诚。曾国藩创建湘军时,他敢于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四次违抗咸丰皇帝的命令,而没有受到咸丰皇帝的责难,就是曾国藩善于向咸丰皇帝表达忠心的原因。
谨始慎终。曾国藩以诸葛亮为人生楷模,谨言慎行、谨始慎终,这使得他能够从各种危机中从容度过,成为一代圣贤。
和气致祥。和则兴,不和则败。在待人接物中坚持和气;在治家理政中坚持和睦;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和谐;在自我修养上坚持“中和”。
明识晓义。世间万物无时不在变化,唯有变化本身是亘古不变的,这就要求人们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的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理智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取得好的结果。
坚韧挺立。曾国藩在他的著作《挺经》中,记录了他掌控晚清官场30年总结,而这“挺”字正是其中的精髓。挺字并非全凭威猛,而是表现在明辨大局,挺身而出,敢于担当;遇到艰危时刻,挺然而立,坚忍卓绝,不动摇,不气馁。
至诚胜至伪。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学习和接受能力差,所以在学习会更虚心和认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多,与此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更强,笨拙的做事方式虽然费力,但是做事会更全面,不会被别人抓到把柄。
自制力和执行力。曾国藩通过每天写日记,善于反思自我,将自己定的计划付诸行动,最终摒弃了身上的毛病,成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
言行一致。言行不一的人,都很油滑。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时,其翰林院的一把手文庆对他并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反而是曾国藩得到道光皇帝赏识,不断得到升迁后,文庆才开始有意和他套近乎。
谨慎行事。曾国藩在官场上的一个真实案例是,恩师唐鉴告诉他“身不在庙堂,影响依存”,这个为官诀窍现被很多官场上的人大肆采用,成为升迁法宝。
读史。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诉弟弟们,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审时度势。曾国藩做人做事深明大义、晓明大体,拥有过人的先见之明和知人知事之明,这使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无往不利。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