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颜色的雅称丰富多样,常与自然景物、文学艺术等紧密相关。以下是常见雅称的整理:
一、红色系
朱:
最典型的红色雅称,象征喜庆与热情。
绯:
古同“红”,如“绯衣”。
妃色/杨妃色/湘妃色:
特指粉红色,多与杨贵妃相关。
桃红:
比粉红更鲜润的桃子颜色。
酡颜:
饮酒后脸红的样子,如“酡颜一笑百媚生”。
二、黄色系
姜黄色:
中药名,也指人脸色微黄。
缃色:
浅黄色,如“缃裙”。
茶色:
介于红色与黄色之间的棕橙色。
三、青色系
天青:
如烟雨般的浅青色,多用于瓷器。
鸭青:
与鸦青相近,但更偏向蓝绿色。
竹青:
竹子青翠的颜色,常用于书画。
四、紫色系
绛紫:
暗紫中略带红色,如“绛紫袍”。
霞绡红湿:
形容胭脂泪滴后的娇艳色彩。
五、其他特色雅称
梅染:以梅花为染料染出的颜色,兼具自然与艺术感。
荼白:如荼(苦菜)之白,古朴雅致。
落栗:类似栗子的棕褐色,常用于形容深秋色彩。
曙色:清晨微光中的淡蓝色,带有诗意。
这些雅称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泪”源自李煜词作,成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