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以下是其主要名称及对应历史时期的梳理:
一、远古至秦汉时期
蓟
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召公于蓟(今北京西南),蓟是北京最早的城市名称。
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均设置过幽州,治所位于北京一带。
二、三国至辽代
燕京
战国时期燕国迁都蓟后称燕京,始见于唐代。
南京
五代十国时期,辽国将幽州改为南京,作为陪都使用。
三、金代至元代
中都
金熙宗迁都上京临潢府后改称中都(1153年),后因金朝定都北京而得名。
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大都(1272年),是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的开端。
四、明代至清代
北平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府后改名北平(1403年),1420年正式定都,成为首都。
京师
清朝初期称北京为京师,1928年国民政府改称北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北京名称。
五、其他说明
蓟是最早记载的名称,但范围较小,仅指今北京西南部。
北京作为正式名称始于明代,朱棣迁都后逐渐固定下来。
历史上的“北京”并非仅指现今北京,如西晋时洛阳曾被称为“北京”。
以上名称反映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演变的历史脉络,当前名称“北京”已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主流称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