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粮仓的称呼因历史时期和功能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官方粮仓
含嘉仓 位于河南洛阳,始建于隋朝(605年),是隋唐宋三代国家粮仓,用于存储京都以东州县的租米。面积达43万平方米,分大窖(储粮1万石以上)和小窖(储粮数千石),唐代储粮量约6亿斤,占全国粮仓的一半。
回洛仓
与含嘉仓齐名,位于河南洛阳市,是隋唐时期的重要粮仓,主要用于存储粮食运输至洛阳。
黎阳仓、永丰仓、河阳仓、常平仓
同为隋朝六大粮仓之一,分布于河南、河北等地,承担粮食储备和运输职能。
丰图义仓
清代光绪年间建立,位于陕西大荔县,是民办粮仓,以储藏军粮为主。
二、其他类型粮仓
敖仓
秦朝时期建在河南邙山的国家级粮仓,用于调运关中与崤山以东地区的粮食。
临清仓
明清时期山东重要粮仓,因运河漕运而兴,曾储粮300万石,与广济仓、常盈仓并称“三大粮仓”。
三、其他称呼
甏子:
北方地区对粮仓的称呼,如河南、山东的古代粮仓。
厫:明清时期对皇家粮仓的称呼,如北京日坛公园内的明清祭祀用粮仓。
四、补充说明
粮仓作为古代国家基础设施,其建筑形式和技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例如,早期以土坯或砖石结构为主,明清时期逐渐采用镀锌板、彩涂板等材料。不同地区的粮仓因地理环境和功能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