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别称丰富多样,主要来源于其形态特征和传统文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见俗名
百足虫:
因足部数量特征得名,但实际足部对数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天龙:
部分文献将蜈蚣与神话中的天龙联系,强调其神秘性。
吴公:
源自古代文献,现多用于文学和民间称呼。
蝍蛆:
部分地区因形态或生活环境得名。
二、形态特征相关的别称
红头蜈蚣:头部呈鲜红色,足部为淡橘红色或黄色。
青头蜈蚣:背部和足部蓝色,腹部淡蓝色。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黑色,腹部淡黄色。
三、大型品种的专称
亚马逊巨人蜈蚣:
体长可达30-35厘米,分布于巴西、秘鲁等国的亚马逊流域。
秘鲁巨型蜈蚣:
最大体长41-42厘米,同属亚马逊流域,足部呈钩状且有毒腺。
波多黎各巨人蜈蚣:
体长与越南巨人蜈蚣相当,性情较温和。
北美巨人蜈蚣:
体长18-20厘米,以凶猛性格和观赏性著称。
四、其他特殊名称
钱串子:步足较少(15对),常用于区分大型品种。
石蜈蚣:步足异常发达,可达35对以上。
总结
蜈蚣的名称既包含形态特征描述(如红头、青头),也包含文化象征(如天龙、吴公),此外还有根据体型或分布命名的专称。不同地区对同一物种的称呼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亚马逊地区将两种大型蜈蚣统称“亚马逊巨人蜈蚣”。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