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
“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易·乾》
“飞龙在天”
韩翃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辛弃疾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韩愈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陆海
“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
苏轼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
李商隐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东风里龙翔天际,白日长。”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子明龙驾腾九垓,陵阳相对空崔嵬。”
“流水空明龙子潭,碧桃尽绕仙人宅。”
“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沙尘何茫茫,龙虎鬬朝昏。”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
贯休
“器琢仙珪美有馀,席珍国宝比难如。衔花乳燕看调瑟,衣锦佳人侍读书。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
应物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李涉
“赠龙泉洞尘上人 八十点山僧眼未昏,独寻流水到穷源。 自言共得龙神语,拟作茅庵住洞门。”
完颜亮
“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萧旷
“亦知清戒守仙规,燕血尘埃岂嗜宜。 自许身躯脱梭木,淹从螭蛟困拳池。 为虚化实是何日,弃甲成林会有时。 已笑痴儿执凡铁,驱云驾雾奈何之。”
张正见
“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 非云足不蹈,举则冲天翔。 譬彼野兰草,幽居常独香。 清风播四远,万里望芬芳。”
这些诗句描绘了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体现了龙在诗词中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