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有良好的教养和风度。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陈锡九》,原文是“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含义:
“温”表示性情柔和、不冷硬、不急躁,像春日暖阳一样给人以温暖和舒适感。
“文”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展现出知书达理的一面。
“尔”作为连接词,使语句更加顺畅。
“雅”表示高雅、优雅,涉及举止仪态、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用法: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赞美其温和、文雅和有教养。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形象时,可以说他“温文尔雅,举止得体”。
示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不仅书法造诣极高,而且为人温文尔雅,深受时人敬重。
赵明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希望他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赵明也非常勤奋,他不仅博览群书,还从小学习琴棋书画,培养了多方面的才能。最重要的是,赵明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的风度,无论是对待长辈还是同龄人,他总是谦逊有礼,待人接物温和周到。
相关典故:
“温文尔雅”这个成语的来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人气质的推崇有关,是将温和的性情与文雅的举止相结合的一种表达。这个成语经过长期的语言演变,成为了现在人们常用的成语。
总的来说,“温文尔雅”是一个高度概括和赞美的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在气质、言行上都表现出温和柔顺、有文化修养且举止高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