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首都后,因不忍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端午节的习俗包括:
赛龙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相传百姓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用粽叶包米包裹,成为现在的粽子。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悬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挂在门上以驱邪避瘟。
喝雄黄酒:
雄黄酒被认为有驱邪避疫的作用,在端午节这一天饮用。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例如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各地流行,还传播到了邻近诸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