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命名方式主要来源于希腊神话人物或观测者的灵感,具体规则和历史演变如下:
一、主要命名来源
希腊神话人物 太阳系八大行星多以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或重要神祇命名:
- 水星(Mercury):信使之神墨丘利(Mercury)
- 金星(Venus):爱与美之神维纳斯(Venus)
- 火星(Mars):战争之神玛尔斯(Mars)
- 木星(Jupiter):众神之王朱庇特(Jupiter)
- 土星(Saturn):农业之神萨图恩(Saturn)
- 天王星(Uranus):天空之神乌拉诺斯(Uranus)
- 海王星(Neptune):海神波塞冬(Poseidon)
中国古代命名
中国古代根据五行学说将五颗可见行星命名为“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镇星”(木星)、“岁星”(土星)。金星因出现时间早晚还被称为“启明”或“长庚”。
二、命名规则与机构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 现行命名规则由IAU制定,适用于太阳系内已知天体。 - 例如,冥王星曾被称为“第九大行星”,后因分类调整被降级为“矮行星”,其名称仍被保留。 - 新行星的命名需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审核,避免与小行星、彗星等小天体重名。
临时编号与永久编号
- 对于无法立即确认的小行星,先赋予临时编号(如B+5N)并报告给小行星中心。 - 当小行星被多次观测且轨道确定后,会获得永久编号,发现者可申请命名。
三、补充说明
其他天体命名: 如开普勒47b、开普勒47c等系外行星,直接以“开普勒”+“恒星名+编号”形式命名。- 文化差异
综上,行星的命名既有神话传承,也需遵循国际规范,体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文化内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