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团的命名方式主要依据其分类、发现机构或特征进行,具体如下:
一、按形态和成员数量分类命名
疏散星团 多数星团属于疏散星团,这类星团由大量恒星组成,但成员星分布较稀疏,没有明确的边界。常用梅西叶星表(M)、NGC星表或IC星表进行编号,例如M31(仙女座星系)。
球状星团
球状星团由大量恒星组成且呈球形,成员星密度较高。同样采用梅西叶、NGC等星表编号,如NGC 2701(猎户座大星团)。
二、以发现机构或研究项目命名
近年来,随着天文学研究的进展,出现了以科研机构命名的星团。例如:
CWNU星团: 由四川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何治宏博士发现,包含541个疏散星团,国际顶级期刊《天体物理学增刊》首次以中国高校名义命名大样本星团。 三、其他特殊命名方式中国古代星官系统
古代将恒星划分为星官,每个星官包含多颗恒星,按位置编号。例如角宿一(角宿α)、羽林军二十(羽林军α₂₀)等。这种编号与亮度无关,仅反映恒星在星官中的位置。
文化或诗意命名
个别星团因形态或位置特征被赋予文化意义或诗意名称,如“龙羽凌星”“紫羽月凤”等,但这类名称不属于科学命名体系。
四、命名工具与标准
梅西叶星表(M): 包含最亮的疏散星团,如M13(猎户座大星团); NGC/IC星表
综上,星团命名既包含科学分类体系,也涉及发现机构或文化创意,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