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这里有几个著名的例子:
弃医从文
鲁迅原本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但在观看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教育影片后,他深受触动。影片中展示了一个中国人在围观另一个中国人被处决,而周围的中国人却表现出麻木和冷漠。鲁迅意识到,仅仅治愈国人的身体是不够的,更需要唤醒他们的精神。因此,他决定弃医从文,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思想工作,希望通过文字来唤醒国人的觉醒意识。
刻“早”字励志
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因早晨要去看望生病的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批评。他后悔自己的迟到,于是就在桌子的角上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这个“早”字不仅提醒他珍惜时间,也体现了他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对书籍的热爱与爱护
鲁迅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大量书籍。他非常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还准备了一套工具,包括订书、补书等,使他的书籍历久常新。鲁迅不仅自己爱护书籍,也不轻易把书借给别人,如果有人借书,他宁愿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勇敢面对特务
1933年6月,特务公然杀害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并将鲁迅列上了恐怖暗杀的黑名单。但鲁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参加了杨杏佛的葬礼。他的勇气和正气震慑了特务,使他们不敢加害于他。这件事体现了鲁迅高尚的人格和勇气。
演讲轶事
鲁迅的演讲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题目是《文学与武力》。他在演讲中幽默地回应了那些攻击他的文章,并表示自己将“卷土重来”,引得会场充满笑声。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鲁迅的坚韧不拔、勤奋刻苦和高尚人格,也反映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