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命名方式因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亮度排序的希腊字母命名法
基本规则 国际通用的恒星命名体系采用希腊字母(α、β、γ等)按亮度从亮到暗排列,每个星座分配24个字母。例如:
大熊座α(天枢)、β(天璇)、γ(天玑)
当希腊字母用完时,继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天蝎座61星。
补充说明
北斗七星等常见星座的命名遵循此规则,如天枢(α)、天璇(β)等。
二、中国古代星官体系
星官划分
古代将星空划分为“星官”,每个星官包含多颗恒星。例如:
奎宿: 28颗星,包含角宿一(角宿一)、羽林军二十(羽林军二十)等 北斗
注意:部分星官可能包含疏散星团(如积尸气),需根据位置归类。
编号规则 星官内的恒星按位置编号,与亮度无关。例如角宿第一颗为角宿一,羽林军第二十颗为羽林军二十。
三、其他命名方式
神话与位置命名
古人根据神话故事或恒星位置命名,如织女星、北河三、摇光等。
天球坐标系命名
通过天球经纬度坐标直接命名,需标注所属星表(如依巴谷星表)。
人名命名
极少数恒星以发现者或纪念人物命名,但此类名字需经IAU审核,目前非常罕见。
四、特殊说明
常见误区
部分星星有多个名称,如北极星同时为HIP11767(依巴谷星表)和北辰;
人名命名需严格审核,目前无实际案例。- 现状:
大多数恒星采用希腊字母或数字编号,但新发现恒星需经IAU认可后方可使用自定义名称。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系统地给星星命名,既保留了科学性,又兼顾了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