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说说大全-经典句子大全-灵儿心情网

经典说说大全-经典句子大全-灵儿心情网

古文中用于表示战争的词:伐

59

在古汉语中,“伐”、“侵”和“袭”这三个词都用于表示战争或军事行动,但它们在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指代:攻打,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

性质:中性词,最初用于描述正式的战争,有钟鼓,且有讨伐理由。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因为共叔段“不义不昵”,所以郑庄公有攻打的理由。

指代: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

性质:贬义词,通常指不宣而战,不需要任何理由,且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例如,《左传·僖公四年》中“诸侯之师侵蔡”。

指代:趁人不备,突然攻击。

性质:贬义词,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例如,《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

总结:

“伐”侧重于正式战争的公开宣战,有明确的讨伐理由。

“侵”侧重于不宣而战的秘密军事行动,带有贬义。

“袭”侧重于趁人不备的突然袭击,也带有贬义,且比“侵”更隐秘。

这些区别反映了古代战争观念和礼仪的不同,也体现了对战争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