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不骗人讲诚信的真实事例包括: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一次,他承诺返回时再经过会迎接他,于是他在野外亭中露宿一夜,确保按时回到县城,兑现了承诺。
李勉诚实无欺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正直无私。
他曾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因此深受百姓信服。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不要去了,回来杀猪给你吃。
妻子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以此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
季布一诺千金
季布,秦朝末年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因诚信而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愿意保护他。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为了取信于民,他在国都市南门立了一块三丈长的木头,承诺能搬走者给予十金,后来提高到五十金。
最终,有一个人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给了他五十金,从而树立了诚信。
齐桓公守信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与鲁国的会盟中,答应归还鲁国因战败割让的土地。
事后,齐桓公并没有背约,真的把土地还给了鲁国,展现了他的诚信和信誉。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曾承诺如果做了国君,会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报答楚国的招待之恩。
后来,晋文公果然成为国君,在与楚国的战争中,他退避近百里,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晏殊诚实
晏殊在殿试中发现自己做过的题目,坦诚地向宋真宗表明,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后来还任命他为教授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崇尚诚信、言行一致的美德,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