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数量,综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语言演变,可总结如下:
一、主要古代称呼
九州 最早的地理概念,指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区域。
华夏
指中原地区,后扩展为整个中国,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邹衍称“中国名为赤县神州”。
神州
与华夏并称,多用于文学作品,如“神州大地”。
中华
表示中央华夏地区,后成为民族概念的延伸。
中土/中州
强调中原地区,如《左传》中的表述。
赤县
源自邹衍的“赤县神州”,后简化为“赤县”,与“神州”分开使用。
二、其他相关名称
中原/中州: 特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夏
赤县神州:完整表述,强调“赤”(红色吉祥)与“神州”(大地)的结合。
三、名称演变特点
地域性:
如“九州”“中州”多与地理划分相关。
文化象征:
“华”(花)象征文明光彩,“赤”(红色)代表吉祥。
历史演变:
早期多用于文献记载,后世逐渐简化为“中国”。
四、总结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对“中国”的称呼以“九州”“华夏”为核心,衍生出“神州”“中华”等常用名称,其中“赤县”是特定文献中的表述。这些名称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地理与文化标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