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燕王的数量需要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册封的燕王(26位)
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共册封了26位燕王,其中:
朱棣 (1360-1424年):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实际掌权者,后称帝为明成祖;其他燕王:
包括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朱棣)、十三子代王、十四子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大塞王,均因权力过大被削藩。
二、明成祖朱棣至崇祯年间的燕王(33位)
明成祖朱棣死后,因藩王权力过大持续引发矛盾:
承继大统的五位燕王:
朱棣、朱祁钰、朱见深、朱载垕、信王朱由检;
被追尊为帝的兴王朱祐杬:
因事被废或无嗣,后追尊为帝;
被削藩或无嗣的二十九位燕王:
包括景泰帝朱祁镇(被俘后追尊)、宪宗朱见深之子朱见济(早逝)、裕王朱载垕、信王朱由检等;
崇祯年间的燕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共存33位燕王。
总结
明太祖时期:册封燕王26位;
明成祖至崇祯时期:实际存在燕王33位(含追尊与削藩后)。
若问题特指“实际执掌政权”的燕王,则仅朱棣一人。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