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这个名字的来源,综合多份史料和学术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说法:
一、西周建都历史说
这是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成都得名于西周时期周太王迁都岐山的历史事件。据《太平环宇记》记载,周太王从梁山迁至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称成都。此说法强调"成"指人类聚居地,"都"为区域名称,整体意为"成人聚居之地"。
二、古蜀语音译说
部分研究认为,成都可能是中原人对古蜀语"dudu"(蜀都)的音译。古蜀人使用"蜀"字时发音为"du",与中原汉语相近,故称"成都"为"蜀国最后的都市"。此说法与古蜀人作为氐羌后裔的语言特征相符。
三、神话与文献记载说
《山海经》关联说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认为成都的名称可能源自上古神话或文献记载。但此说法缺乏直接考古证据支持,更多是学术假设。
蜀地文化象征说
有观点认为,成都得名可能与古蜀人发明的城墉(防御工事)有关,"崇墉"是古蜀部落名称,后简化为"成",再与"都"结合形成"成都"。
总结
综合来看, 西周建都历史说是主流观点,其历史记载最早且被多份文献佐证。但 古蜀语音译说和 神话文献关联说也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补充。成都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