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表演中的角色名称因地区、剧目和表演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传统水浒人物造型
大头行(陀头) 通常扮演鲁智深或武松,身着黑衣黑靴,手持短棒,是队伍的开路先锋。
武松
部分表演中以大头行形象出现,手持木棒,腰系白大带,威风凛凛。
樵夫(打柴)
身穿黑打衣,肩挑扁担,模拟砍柴动作,展现勤劳形象。
老座子(仙女/道姑)
京剧青衣打扮,手持团扇,优雅端庄,常扮演神仙或贵族角色。
渔翁
老态龙钟,头戴草帽,腰系腰包,模拟撒网、收网等动作。
二、其他经典角色
丑婆/丑鼓
面部涂白油彩,扮丑角,手持扇子或锣鼓,活跃气氛。
俊鼓/俊锣
与丑鼓对应,扮美角,动作轻盈活泼。
媒婆/花轿
传统戏曲中常见角色,手持媒婆扇或花轿道具。
神仙/妖怪
如济公、白蛇、青蛇等,常以法器或法衣造型出现。
三、现代创新角色
工农兵学者商
新中国成立后加入的角色,体现时代特色。
计划生育宣传员
具有时代标语或道具的现代角色。
四、地域特色角色
白杆: 手持藤条蝴蝶道具,轻盈飘逸。 花花公子
刘二噶子:地痞形象,手持烟袋,肩挎酒瓶。
补充说明
不同剧目对角色造型有具体要求,例如《游西湖里》中大头行法海、小豆子许梦娇等,《水浒》中武松、阮小七等经典组合。表演时通常搭配小鼓小锣等乐器,动作包括劈叉、跨栏、背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