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 孔子典故: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举出一个角为例,如果不理解类推其他三个角的关系,就不再教他了。后来这句话演变为“举一反三”的成语,表示能够类推而理解更多。
风声鹤唳- 谢玄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玄北伐先锋部队8万人迎战。在淝水一线大败前秦军,溃逃的秦军,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叫声,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奔逃。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人。草木皆兵
- 苻坚
典故: 东晋混水之战,秦王符坚组织90万大军被东晋宰相谢安的弟弟谢石率领的8万北府兵打败。符坚登上城头,望见前方晋军队伍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森森然皆在准备逃跑的秦军。心生恐惧于是声称晋军为草木,自己为草木所感,恐慌逃跑。投笔从戎
- 班超
典故: 东汉时,定远人班超年轻时为了大丈夫应该立功绝域,于是弃文从武,曾出使西域各国,共度31年。后来因为年老,感慨自己空有使者的愤慨,于是扔掉手中的笔(投笔),决定从军。后来成为“投笔从戎”的典故,比喻弃文就武、读书有成而学武以建功立业的人。指鹿为马
- 赵高
典故: 秦二世时期,赵高为了混淆是非黑白,在朝上指着一头鹿说是马。群臣畏惧赵高都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借机陷害说“是鹿”的人,将他们统统杀死。后来就用“指鹿为马”形容故意颠倒黑白的行为。画龙点睛
- 张僧繇
典故: 张僧繇在画龙时,先画了龙身和龙尾,但不点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点眼睛,他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不信,强迫他点两只龙的眼睛。张僧繇点了眼睛后,龙真的飞走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关键时刻用一个简单的举动使事情发生质的变化。程门立雪
- 杨时
典故: 宋代学者杨时为了向程颐请教问题,冒雪在程颐门外等候,直到雪积了一尺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尊师重道,诚心求教的精神。司空见惯
- 刘禹锡
典故: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史期间,被邀请饮酒作诗。席间,刘禹锡即兴赋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后来,人们用“司空见惯”来形容常见之事,不足为奇。一鼓作气
- 曹刿
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利用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低落时,果断出击,最终大败齐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四面楚歌
- 项羽
典故: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听到四周都是楚地的歌声,感到大势已去,最终自刎于乌江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还反映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