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蝮蛇科
尖吻蝮(五步蛇) 分布:中国南方(如长江流域)
特征:短尾、三角头,毒性强烈,神经毒素为主。
短尾蝮
分布: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
特征:尾短粗壮,毒性高,常与尖吻蝮混称。
菜花蝮
分布:西南地区(如云南)
特征:体表有白色斑纹,毒性较强。
二、太攀蛇科
细鳞太攀蛇(内陆太攀蛇)
分布:澳大利亚
特征:毒牙长7-13mm,LD-50值低(0.025mg/kg),一次毒液可致20万只小白鼠死亡。
巴布亚太攀蛇
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
特征:体长1.7-2.5m,毒液量大,攻击前会膨胀颈部。
棕伊澳蛇
分布: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
特征:毒性居世界前三,神经毒素与凝血剂结合,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区。
三、眼镜蛇科
森林眼镜蛇
分布:印度次大陆
特征:毒液多且毒量大,零点几毫克即可致命。
圆斑蝰蛇
分布:南亚
特征:以血液循环毒为主,致肾衰竭或脑出血。
印度环蛇
分布:亚洲大陆
特征:毒液含心脏毒素,致多器官衰竭,常藏匿于居所。
四、其他毒蛇
黑曼巴蛇
分布:非洲撒哈拉沙漠
特征:神经毒素强,30分钟内致人死亡,爬行速度最快(19km/h)。
东部拟眼镜蛇
分布:澳大利亚
特征:毒性高,引发内出血或癫痫,致死率高。
青竹蛇(竹叶青)
分布:东南亚、中国
特征:管牙类毒蛇,血液毒素,耐饥饿,性情温和。
五、海蛇类
珊瑚蛇
分布:红海、澳大利亚
特征:神经毒素强,呼吸系统瘫痪风险高。
扁尾海蛇(箱水母同域)
分布:印度洋
特性:毒液含神经毒素,触碰即致死亡。
注:
部分毒蛇如黑曼巴、眼镜王蛇等因毒性剧烈且致死率高,常被列为“十大最毒蛇”之一。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毒理或防治措施,建议参考专业毒蛇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