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历史名称演变丰富,不同历史时期有多个称谓,具体如下:
一、古代名称
最早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东夷”(约指台湾)。
汉代《前汉书·地理志》记载“东鯷人”(部分学者推测为台湾)。
秦汉至隋唐
秦朝称“瀛洲”;
三国东吴、隋朝、唐朝分别称为“夷洲”“流求”。
宋元时期
宋朝称“毗舍耶”或“流虬”;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后称“琉球”。
二、明清时期的名称
明朝
明初称“东番”“鸡笼山”;
明中后期多用“台湾”“台员”“大湾”等名称。
郑氏政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称“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改为“东宁”。
清朝
1684年设台湾府后,正式定名为“台湾”,并隶属福建省。
三、其他相关名称
西方称谓: 早期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称台湾为“福尔摩萨”(美丽岛)。 简称
四、名称演变特点
早期多以“夷洲”“流求”等地理特征命名;
明清时期逐渐固定为“台湾”;
郑氏政权时期曾短暂使用“东都”“东宁”等名称。
台湾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其从边缘地区到中国核心区域的地位变化,最终“台湾”成为全岛的正式名称并延续至今。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