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华夏:
华夏是中国或中华民族的别称。最早有历史记录的中央政权是夏朝,因地处中原的夏人穿着华丽,被周边蛮夷称为华夏。后世便一直沿用华夏来代指中国。
九州:
九州是对中国行政区域的最早的大规模划分。相传夏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冀州、兖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徐州和豫州等九大一级行政区。后世便常用九州来代指中国。
神州:
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赤县:
赤县之名称源于古代文献,也是“神州”的一部分,用来指代中国。
炎黄:
炎黄是华夏族的始祖,因此有时也用“炎黄”来代指中国或中华民族。
中华:
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
海内:
古代汉语中,“海内”常用来泛指全国,如“海内太平”表示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禹域:
相传大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因此有时也称中国为禹域。
中土:
中土一词常用来指代中国大地或中原地区。
震旦:
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过去曾认为“震旦”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
丝国:
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称谓,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
契丹:
俄语称中国为“契丹”,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
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名称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使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