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六篇《季氏》的原文及译文如下:
16.1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和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如果一个盲人有危险不去扶持他,要摔倒了不去搀扶他,那又何必要那个扶助的人呢?而且你说的话就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中逃出,龟甲和美玉在匣中毁坏,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因为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和谐就没有人口少,安定就没有倾覆。所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现在由与求一起辅佐季孙,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国家会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求在国内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啊。”
16.2 天下有道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那么礼乐和征伐的决定权就在天子手中;天下无道,那么礼乐和征伐的决定权就在诸侯手中。从诸侯手中出来,大概十代中还能保持不失;从大夫手中出来,大概五代中还能保持不失;从陪臣手中掌握国命,大概三代中还能保持不失。天下有道,那么政治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那么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16.3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善的行为,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像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避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语。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义的原则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语,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16.4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