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一章原文及赏析如下: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朴的一般人。先得到官位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再做官的人。”
赏析:孔子在这里表达了对礼乐教育的重视,认为先学习礼乐的人更具备成为君子的潜质。他主张在选用人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先经过礼乐教育的人,而不是那些仅凭家世背景获得职位的人。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的学生,与这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交往。”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其弟子在困境中的表现感到失望,认为他们未能在逆境中坚守道义,未能真正理解和实践孔子的教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孔子列出了他门下的弟子及其特长: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宰我、子贡在言语方面表现优异;冉有、季路在政事方面有能力;子游、子夏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
赏析:孔子对其弟子的特长进行了分类和评价,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个弟子的优势和不足,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参考。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因为他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是不喜欢的。”
赏析: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认为颜回对他的教诲非常认同和喜爱,这反映了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和颜回的品德。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都不质疑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赏析:孔子通过闵子骞的例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并认为真正的孝顺不仅仅是表面的尊敬,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坚持。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子。”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南宫适)。
赏析:孔子通过南容反复诵读《诗经》中的诗句,认为他具备谨慎的品德,因此将女儿嫁给他,这体现了孔子对品德的重视。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死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赏析: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他所有学生中最爱学习的,颜回的早逝让孔子感到非常惋惜。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译文:
颜渊去世后,颜路请求用孔子的车作为颜渊的棺材。孔子说:“有才能的人和无才能的人,都是各人谈论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有棺材但没有椁,我不会徒步行走为他做椁。”
赏析:孔子在这里表达了对颜渊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礼乐教育的重视,认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应遵循一定的礼仪。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然后掌握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个老师了。”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认为通过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可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认为从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中获得启示是成为老师的关键。
子曰:“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