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能发现问题 :对探访自然现象感兴趣。认识科学现象:
了解“蒸发”以及“雨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雷雨与人们的关系。
培养观察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激发科学兴趣:
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
多媒体资源:
雨的形成课件、动画故事《毛毛雨点旅游记》。
教学工具:
PPT课件、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雨声和雨景
教师播放雨声和雨景的动画,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这是什么情景?”(幼儿:下雨)
引出课题:“雨从哪里来?”
二、实验探索
蒸发实验
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幼儿观察水变成蒸汽的过程。
提问:“水热了会有什么现象?”(幼儿:冒热气)
解释:水热了会变成蒸汽,蒸汽上升形成云。
水蒸气实验
将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
提问:“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幼儿:因为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解释:水蒸气在冷玻璃片上凝结成水滴,形成雨。
听故事
讲述《毛毛雨点旅游记》,通过故事形式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三、总结归纳
回顾实验现象
总结水蒸发的过程和水蒸气在冷玻璃片上凝结成水滴的现象。
强调雨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水滴,最终形成降雨。
讨论雨的作用
讨论雨水对人类和植物的重要性,如提供淡水资源、滋润植物等。
讨论暴雨可能带来的灾害,如洪水。
四、拓展延伸
观察天气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天气下的云彩变化,分辨不同类型的降雨。
鼓励幼儿记录天气变化,培养科学记录的习惯。
收集和利用雨水
讨论如何收集雨水,利用雨水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活动。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反思
活动效果
通过实验和故事,幼儿对雨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的理解,兴趣浓厚。
幼儿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改进建议
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增强幼儿的参与感。
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
通过以上说课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大班科学活动《雨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