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和席勒都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提出了关于审美和美感的不同观点。
康德的审美观点
康德认为审美或美感是一种反思性的情感判断,是以情感为桥梁,以由感性形象生发的自由想象力为基础的判断,即无功利的判断。
康德提出“审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审美是“使人成为人的桥梁”。
康德强调审美活动中的自由和想象力,认为审美判断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美本身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但它能够引导人的心灵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席勒的美育观点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将审美指向了现实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并提出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
席勒认为人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冲动,美育是一种能够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使自然人走向理性人的教育,是培养出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的教育。
席勒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游戏说”,提出艺术是游戏冲动的产物,强调审美活动中的自由和内心的和谐。
总结:
康德强调审美活动中的自由、想象力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认为审美是沟通真与善的桥梁。
席勒则进一步将审美与现实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提出美育的概念,并强调通过审美活动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认为艺术是游戏冲动的产物。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强调审美活动中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