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谚语和传说。以下是一些关于清明节谚语的故事: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这句谚语预测了清明节前的雨水情况,意味着在清明节之前会有频繁的春雨。
大风不过晌,过晌刮得狂
这句谚语描述了清明节当天风的情况,早上风力较小,午后风力会增大。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这句谚语是关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据说清明节插柳可以避免灾祸,否则死后会变成黄狗。
夜间星稀,明天风起
这句谚语通过观察夜间的星空来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星稀预示着第二天会有风。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这句谚语指导农民在清明节期间如何安排农事,分期种植瓜菜,及时育秧。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这句谚语说明了清明节是种植棉花的最佳时期,春分早,谷雨迟,所以清明种棉最合适。
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这句谚语是关于农业灌溉的,意味着在清明节期间施肥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灌溉。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这句谚语描述了清明节时节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天变暖,柳絮飞舞,鲜花盛开。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句谚语表示清明节时雪已经停止,谷雨时霜也停止,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这句谚语指导农民在清明节期间如何管理麦田,及时追浇和防治病虫害。
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这句谚语是关于种植大蒜的时间,清明节时种植大蒜不合适,而数伏时种植也不合适。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插柳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神农氏,还有避免疾疫、辟邪等含义。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清明节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清明节插柳戴柳还有辟邪的作用,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折柳赠别”的风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这些谚语和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还为农民提供了实用的农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