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 故事内容: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曾子杀猪
故事内容: 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曾参,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立木为信
故事内容: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为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奠定了基础。。一言九鼎
故事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但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到了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但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后来,“一言九鼎”就用来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
这些成语故事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了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