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气,它们不仅标志着自然界的变化,还承载着农民对农事活动的期盼和忧虑。以下是一些关于清明和谷雨的俗语: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淋:
在南北方都有流传的一句农谚,意思是说在清明节期间,哪怕是天天出大太阳也可以,而到了谷雨节气的时候,就应该降雨多一些。即便是谷雨节气前后都是降雨天气,也是无妨的。
谷雨无雨,交回田主:
从这句农谚,也看出了农民对于谷雨节气期间降雨的期盼。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农民都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要想种地就要去地主那里租赁。在一些地方还有“谷雨无雨,碓里无米”,“谷雨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等说法。
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干,后三天叫淹:
布谷鸟一到了谷雨节气以后,就会一遍又一遍在农村周边叫唤,提醒着农民要抓紧时间播种。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在一些地方有“清明宜晴,谷雨宜雨”的说法,认为清明时节晴天比较好,而谷雨时节下雨比较好。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这句谚语表明在清明时节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这句谚语说明清明时节如果无雨,可能会导致干旱,而如果清明时节下雨,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刮动士,要刮四十五:
这句谚语可能是某些地区特有的,表示清明时节的风向和风力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句谚语提醒农民在清明前后是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的最佳时期。
清明有霜梅雨少:
这句谚语表明清明时节如果有霜,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如果清明时节下雨,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表明在谷雨时节种植棉花适宜,有利于棉花结桃饱满。
这些俗语反映了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气候现象的观察,对现代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