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下是《劝学》的部分原文及其解释:
学习的重要性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释:荀子认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通过比喻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由水凝固而成却比水更寒,木材经过矫正才能成为车轮,金属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同样,君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省,才能变得明智,行为无过失。
学习的态度
原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解释:荀子强调通过实践和学习来获取知识。没有登上高山,就无法知道天的高远;没有临过深溪,就无法知道地的厚度;没有听过先王的遗言,就无法知道学问的渊博。同样,不同地区的人,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习俗不同,这是教育使他们如此。
学习的方法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释:荀子认为,思考不如学习,因为学习能够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站在高处招手,虽然手臂没有变长,但能看到更远的地方;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得更响,但能传得更远。同样,借助工具可以达到目的,并不是工具本身有力量,而是使用工具的人有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
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亦不足十步之远。
解释:荀子指出,君子的学习不仅仅是听和说,而是要深入内心,体现在行动上,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小人的学习仅限于听和说,没有真正吸收和消化,因此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通过这些原文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荀子对学习的重视,他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品德和知识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