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出自《论语·乡党》,是孔子对于饮食方面的讲究和敬畏之心。这句话的意思是:
食不厌精:
稻谷舂得越精细越好。
脍不厌细:
鱼肉片的加工越细致越好。
食饐而餲:
食物放置时间长了,变味了,不吃。
鱼馁而肉败:
鱼翻肚了,肉腐败了,不吃。
此外,孔子还提到其他一些饮食上的讲究,如:
色恶不食:食物颜色难看,不吃。
臭恶不食:食物有异味,不吃。
失饪不食: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不食: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
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是地方,不吃。
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合适的酱料,不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沽酒市脯不食: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不撤姜食,不多食:吃饭时不撤姜,不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公祭时,不留下过夜的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如果在三天内没有吃完,就不吃。
这些规定体现了孔子对饮食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礼仪和敬畏之心的重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