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他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顾炎武的学问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他的学术研究特色是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在不断奔波的一生中,几次进京,曾寓于报国寺内。亭林先生名垂史册的业绩,似可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志在天下民生;著述可等身,宣扬启蒙新思想;沉雄悲壮,再显杜甫诗风。
综上所述,亭林先生顾炎武是一个勤奋、严谨、专注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和真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