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些语录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蕴含着精深的哲理。以下是《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即使不被他人理解,也能够不心生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学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
《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令人感到快乐吗?”
《为政》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令人感到高兴吗?即使不被他人理解,也能够不心生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为政》篇
子曰:“何不教女儿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知之。”
孔子说:“为什么不去教女儿识字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
《雍也》篇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能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无法忍受那种穷困,颜回却仍然不改他的乐趣。”
《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改正自己。”
《述而》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日日夜夜不曾停歇。”
《子罕》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俘虏将领,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剥夺的。”
《子罕》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志向坚定,多问问题并且深入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这些语录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