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词语和成语及其来历如下:
一诺千金
来历: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流传着“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后来季布得罪了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朋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使他免于灾祸。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言九鼎
来历: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服楚王出兵援赵。这个成语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言而有信
来历:出自《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诚至金开
来历:形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比喻真诚的态度能够感动人心,使事情变得容易。
一言为定
来历:指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改变。
抱诚守真
来历:形容坚守真诚,不虚假。
修辞立诚
来历:指在言辞中表现出真诚。
金口玉言
来历:原指帝王说的话,亦泛指不可改变的权威性的话。现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闲邪存诚
来历:指排斥邪僻,保持真诚。
驷马难追
来历:形容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言信行果
来历:形容说话有信用,做事有决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来历:形容真诚的态度能够感动人心,使事情变得容易。
立木为信
来历: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退避三舍
来历: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国公子重耳对楚王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后来,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军。这个成语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这些成语和词语都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