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清明》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具有以下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中,桃李的欢笑与荒冢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清明节的景象,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界的生机与人生无常的对比。
触景生情
诗人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死亡和社会现象的思考。首联通过桃李与荒冢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乐景衬哀情
在描绘清明时节的生机盎然景象时,诗人并未直接表达悲伤,而是通过对比,使哀情更加突出。例如,首联的乐景(桃李欢笑)与哀情(荒冢生愁)形成对比,奠定了全诗悲的感情基调。
借古讽今
诗中通过“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两个典故,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使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表达人生哲理
诗的最后两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种对人生无常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清明》通过对比、触景生情、乐景衬哀情、借古讽今和表达人生哲理等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