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是一句 出自《论语·颜渊》的成语,原句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信用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进一步询问,如果必须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说:“去兵。”再问,如果再去掉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最后,孔子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表明,在孔子看来,虽然粮食和军备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人民的信任更为根本,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稳固。
此外,这个成语还体现在其他典故中,如季扎挂剑的故事。季扎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他在离开徐国时,因已答应将佩剑赠予徐国国君,便在徐国国君墓前将剑挂于树上,表现了他对承诺的坚守和诚信。
综上所述,“人无信不立”这个成语通过孔子和季扎的故事,强调了诚信在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