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气底气骨气”的历史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方孝儒的故事
明朝方孝儒是惠帝朱允文的下属,后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起兵将惠帝击败后把方孝儒擒获。朱棣威胁他,要他替自己做事,但方孝儒认为一臣不侍两殿君主,如要继续替成祖做事对他来说是一种污辱,因此不从。明成祖威胁他:“你不怕被灭九祖吗?”方孝儒回答:“再灭十族又如何?”于是,明成祖用笔写上了“灭十族”,包括方孝儒的朋友和学生一起诛灭。
张英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鲁迅的故事
鲁迅在1918年5月初次用“鲁迅”为笔名,宣布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文言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停止猛烈,地揭露和鞭挞,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文天祥的故事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后来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志气底气骨气”的精神,即自信自强、昂扬向上、无所畏惧、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蕴含着深厚充沛、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