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以及《山海经》的故事。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摘抄及感悟:
阿长的习惯与迷信
阿长有许多不良习惯,例如低声说事时竖起第二个手指、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等,这些都让“我”对她有些讨厌。
阿长还带有封建迷信的思想,她教给“我”许多规矩,这些规矩都是关于古代封建社会人们的礼仪或者其他方面的。
阿长的善良与关爱
尽管阿长有这些不良习惯和迷信思想,但她对“我”的照顾却很周到,甚至在我父亲病重时,她仍然尽力照顾。
最让“我”感动的是,阿长还为“我”买了一本带图画的《山海经》,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山海经》的意义
《山海经》是一本充满神秘色彩的书,阿长虽然不识字,但她对这本书的了解和重视,体现了她对“我”的爱和期望。
这本书对“我”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中,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从最初的不佩服到最后的敬意和感激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阿长对“我”的真诚关爱,也反映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社会背景与批判
通过阿长的故事,鲁迅不仅描绘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还隐含了对当时社会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的批判。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感悟:
读完《朝花夕拾》第二章,我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对童年记忆的珍视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阿长虽然是一个愚昧迷信的保姆,但她的善良和关爱却让人感动。通过她的故事,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鲁迅的文字虽然简洁,但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这是他的文学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