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的姓名称呼体系非常讲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有明确规范,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基本称谓类型
直称姓名(或名) 自称: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尊者对卑者:如《论语》中孔夫子称弟子“由”为“尔何如”
负面情感表达:如《指南录后序》中吕师孟被文天祥称为“不幸”
称字 成年人(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后,日常交往中多用字来称呼,如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字孔明
平辈间熟悉后也可互称字,但正式场合仍以字为尊
号与斋名
号: 个人取的别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醉翁 斋名
谥号 仅用于王侯将相,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籍贯
以出生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称柳河东
二、使用规范与禁忌
尊卑有别
下对上、卑对尊需用字或称号,如君主、长辈不可直呼姓名,否则视为“大不敬”
亲属间一般以字或昵称,如兄长称弟“仲谋”
先秦与汉朝差异
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称时先字后名(如孔父嘉、叔梁纥)
汉朝后改为先名后字
避讳制度
同音字、同字需避讳,如孔融(孔丘)避免与“空”同音
三、特殊场景补充
自称名: 如《史记》中项羽自述“籍贯楚国,世为楚将” 称小名
庙号与年号:庙号如“武宗”“宣宗”,年号如“永乐”“康熙”
通过这些规范,古代社会既体现了对身份的尊重,也反映了礼制对人际关系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