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字的命名规则和来源可归纳如下:
一、命名规则与组织管理
国际统一规范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导热带气旋命名工作,制定命名表并循环使用。命名表包含140个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涵盖动物、植物、神话人物、地名等类别。
区域分工与命名权
全球热带气旋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指定气象台负责命名。例如,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亚洲风格命名,由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提供名字。
二、名字来源与分类
自然主题
多数名字来源于动植物,如“海马”“凤凰”“牡丹”等,象征自然力量与生命多样性。
文化主题
包含神话人物(如“悟空”“玉兔”)、历史人物(如“利奇马”)、文学作品(如“卡特里娜”)及地方特色(如“杜苏芮”)。
性别与文化差异
- 早期美国使用女性名字(如“艾米”“芭芭拉”),后改为男女混合使用。 - 亚洲国家多使用神话或自然元素命名,如中国提供“悟空”“海马”,日本多用星座名称(如“天秤”“摩羯”)。
三、命名原则与演变
直观易记
名字需简洁明了,便于传播。例如“台风海神”比“台风2023年第X号”更易被公众接受。
动态调整
台风造成重大灾害后,相关名字可能被除名以示纪念,如“卡特里娜”飓风后美国停用该名字。
文化融合
不同地区命名习惯逐渐融合,例如中国曾用“杜苏芮”(按顺序)替代“艾尔玛”(美国名字)。
四、特殊命名方式
公众参与: 2017年中国中央气象台曾公开征集台风名字,最终采用“木兰”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名称。 区域特色
通过以上规则与实践,台风命名既保留了文化多样性,又确保了国际交流的规范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