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称的由来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流说法:
一、上海浦说
地理命名起源 上海最早名称“上海浦”源于宋代吴淞江(今苏州河)下游的支流。北宋郏亶《水利书》记载,当时吴淞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等18条水道,上海浦是其中之一。因江流入海口处多水道交汇,故称“上海浦”,后演变为“上海”。
行政演变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在此建镇,因靠近上海浦得名“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升格为上海县,1928年设为特别市,最终发展为上海市。
二、申说
历史封邑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位于今上海市黄浦区。因历史积淀,上海逐渐以“申”为代称。
简称演变
清代《上海县志》记载“申江”,后因“申”字简短易记,成为上海的常用简称。
三、沪说
渔具命名起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后简化为“沪”。因上海浦是重要渔港,逐渐以“沪”代指该区域。
行政沿用
元代上海县设立后,“沪”作为地方标识被保留下来,成为上海长期使用的简称。
其他说法补充
黄浦夺淞说: 明代黄浦江改道后,上海浦成为主要水道,镇名由此得名。 海上之洋说
总结
上海名称的形成是自然地理与人文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上海浦”的地理标识到“申”“沪”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上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演变历程。目前,“上海”已成为全球知名城市名称,而“沪”“申”等则作为其文化符号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