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命名是一个国际化的命名系统,由多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制定和管理。以下是具体命名规则和背景:
一、命名主体与命名表
参与国家与地区 共有14个亚太成员国和地区参与命名,包括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命名表结构
- 名字数量: 共140个名字,分为10组,每组14个名字。 - 文化特色
二、命名规则与流程
命名权与责任 - 命名权:
按成员国英文名称字母顺序循环使用命名表。
- 责任机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实际命名工作,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根据命名表赋予名字。
命名原则 - 文化敏感性:
避免冒犯任何文化或宗教禁忌。
- 轮换机制:每个名字被使用后,需间隔一定时间(通常12-15年)再轮回使用,避免与灾难形成固定关联。
命名阶段 名字通常在热带气旋形成、加强或达到特定强度时被正式启用,例如2023年台风“杜苏芮”即按顺序使用命名表中的名字。
三、名称的象征意义
不同名字承载文化内涵,例如:
中国:
悟空(《西游记》角色)、海马(海洋生物)。
日本:天秤(星座)、摩羯(星座)。
美国:艾尔玛(女性名字)、巴里(男性名字)。
四、历史与改进
统一命名:1997年WMO会议决定统一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亚洲风格命名,替代了此前各国自行命名的混乱局面。
扩展与调整:2007年增加14个名字至命名表,涵盖更多自然现象和文化元素。
通过这种机制,台风命名既保留了文化多样性,又确保了国际间的统一性和预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