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建设与清整
选址与设计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平地,池塘面积3-8亩,水深1-2米,池埂顶宽1米以上,坡度1:3。旧塘需清淤、修整,新塘需晒塘消毒,防止天敌入侵。
消毒与底质处理
池塘消毒:生石灰50-100kg/亩全池泼洒,3-5天晒塘后灌水。
底质准备:底栖幼体阶段铺沙砾,提供潜伏场所。
二、苗种投放与管理
虾苗选择
选本地优质虾苗,体表干净、活力强,入池前用3%-5%食盐水浸泡消毒。混养模式密度控制在50-60斤/亩,精养密度80-100斤/亩。
放养技术
时间: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
方法:每亩放养2厘米长幼虾6000-8000尾,或3-5厘米长幼虾4000-6000尾,规格需整齐一致。
三、饲料投喂与水质管理
饲料选择与投喂
幼虾期:配合饲料蛋白35%-28%,投喂2次/天,傍晚占70%;成虾期蛋白28%-30%。
饵料种类:配合饲料、水生植物(如伊乐藻)、浮游生物培养液等。
水质调控
水位管理:结合季节、温度调节,夏季每2-3天加注水20-30cm。
水质指标:pH值7.5-8.5,透明度30-40cm,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酸碱度,防止病害。
四、疾病防治与日常管理
疾病预防
消毒隔离:放苗前消毒池体,投放药物减少应激。
健康监测:定期巡塘检查活动力、外壳发育情况,及时隔离病体。
环境优化
遮蔽与栖息:种植水草(如轮叶黑藻、茭白)、设置瓦砾、旧轮胎等提供藏身处。
温度管理:冬季保持水温20-23℃,夏季通过增氧设备维持溶解氧。
五、收获与繁殖
捕捞时机
3-4月放苗,6月左右开始轮捕,采用“捕大留小”策略提高回捕率。
商品规格:1龄前幼虾约60-90天可达到上市标准。
繁殖管理
移民与补种:捕捞后留种繁殖,8-9月降低水位促进产卵,及时补种消毒后的苗种。
以上技术要点需结合实际养殖环境调整,建议优先参考专业农业技术文档或机构指导,以确保养殖效益和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