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卫的名称来源于蒙古语对部落的称呼,其本义为“五两案”,是蒙古语对兀良哈部的音译名称。以下是具体解析:
名称起源 朵颜卫是明初设立的三卫之一,其名称源自蒙古语对部落的称呼。蒙古语中,“兀良哈”是成吉思汗弟弟帖木哥斡赤斤后裔兀良哈部的称呼,意为“五两案”。
历史背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击败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后,于次年(1389年)在此地设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统称“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由于朵颜卫以兀良哈部为主体,故该名称逐渐固定。
部落构成
三卫包含:
朵颜卫: 以兀良哈部为主,驻扎于今内蒙古科右前旗乌兰浩特东北方向的前公主岭古城; 泰宁卫
福余卫:由乌齐叶特部组成,驻扎于今黑龙江流域。
名称演变
明朝后期,随着蒙古各部的发展,三卫逐渐演变为独立军事单位。1620年,三卫合并为“准噶尔部”,但“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的称呼仍被部分文献沿用。
综上,朵颜卫的名称源于蒙古语对部落的音译,与成吉思汗后裔的统治密切相关,反映了明初对蒙古部落的羁縻与军事整合。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