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灯笼的典故和俗语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典故和俗语:
孔明灯
典故:相传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他观察好风向,算准距离,制成随风飘动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传给援军。后来果然救兵接到信息赶到,孔明得以脱险。后人就称这种灯笼叫孔明灯。
元宵节打灯笼
典故: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传说:另一种说法是,古代人们为了纪念一次成功欺骗天帝,使得天兵误以为人间已经发生大火,从而在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挂灯笼,来象征平安和幸福。
春节点灯笼
典故: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春节点灯笼的习俗。
灯笼的歇后语
白天打灯笼——白搭:比喻做事没有意义。
瞎子打灯笼——看不到前程:比喻盲目行动,没有前途。
盲人打灯笼——照人不照己:比喻帮助别人却不顾自己。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比喻按照旧例行事,没有创新。
寮东灯笼——知知:意即不问自明,这句歇后语传遍潮汕地区。
这些典故和俗语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通过灯笼这一载体,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