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汉文帝定名元宵节:
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提倡放灯:
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此后这一日逐渐被定为重大节日。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文帝时期,为了纪念平定“诸吕之乱”而设。
道教祭神礼仪:
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合成为三元。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佛教文化的影响: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在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神鸟与天帝:
在远古时代,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天帝震怒,计划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放火,将人间的人畜财产统统烧死。其女心地善良,偷偷将消息传达到凡间,人们通过挂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等方式,骗过天帝,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东方朔与元宵:
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发现有个宫女准备投井自杀,原来她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东方朔搭救了她,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元宵告诉东方朔,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更加思念家人。东方朔建议她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挂灯笼,以纪念这个日子。
这些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和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