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摘抄如下:
《尚书》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相传孔子白头整理《尚书》,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敦煌遗书,洞藏近千年,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伏生
伏生:我壮年时曾为秦博士,秦起焚书之火,天下《书》大都被毁,我只知国藏《书》一部,我家存一部。项羽入咸阳,一把大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我家藏之《书》或为仅存一部。我视《书》如命,我与我妻我子为逃兵火带上一车《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中途遭遇兵劫,爱子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死。我与妻女颠沛流离,我妻病重,那年天降大雪,小女险些冻饿致死,逃难的人真是太可怜,为取暖要烧掉一车书简,我妻誓死力拒,哭嚎向民众。妻说,这一车《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保全。我妻一路挨饿受冻已经气衰力竭,我妻深知这一车书如爱子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为贵重了。那一夜,我妻躺在我怀中病亡,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荒野。
撒贝宁:先生节哀。
晁错:先生莫要过于悲伤。
伏生: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未曾想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
晁错:先生,兵火战乱,生民皆遭涂炭,先生受苦了。
伏生:二十余年颠沛在外,我无时无刻不挂念家中藏书,待天下初定再回家园发掘墙壁,收简多已损毁,完整篇目仅余二十八篇。我一生护《书》未曾想,《书》竟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愧对我死去的妻儿,呜……
晁错:先生莫要迁责自身,要不是先生拼了性命,我们就连现在这二十八篇也无从学起啊。
伏生:老了,不说了。今日见到晁掌故高兴,多说了一点。唉,讲《书》。
书童:开始传经。
这些摘抄展现了《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和史书之源的重要性,以及伏生等先贤在传承和保护《尚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