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出自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著名偈语。其含义深远,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菩提本无树
“菩提”代表觉悟和智慧,通常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境界或目标。
“菩提本无树”从根本上否定了对觉悟的实体化理解,即不把菩提看作是如同现实中的树木一样有具体形态的存在。这意味着觉悟并非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来把握和追求的东西。
明镜亦非台
“明镜”常被用来比喻人心的清净无染,“台”则是一种实体的支撑物。
“明镜亦非台”表明心的清净不是依赖于某种具体的实体平台。如同镜子并非真的需要一个台子来放置一样,人的内心本自清净,不是靠外在的依托来实现。
本来无一物
这句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总结,强调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本质是虚无的,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何处惹尘埃
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
综合来看,这句禅语通过否定外在的实体和现象,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觉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觉悟和清净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内在的发现。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像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心中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挂碍便是心中之尘。当人明心见性,知道世事无常,一切世间之相皆为虚妄,终须败坏,进而无住于相而生其心,无执着,无挂碍,即为无心无尘。
因此,这句禅语的核心思想是 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觉悟,认为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有内心的纯净和觉悟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