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包括: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他严于教子,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训俭示康》,告诫子女“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他的子女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梁启超教出全能儿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梁启超对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他的家书堪称典范,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独特且朴实的治家育人理念。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迁居。最初,孟子住在墓地旁,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后来搬到集市旁,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最后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这个故事成为中华经典家风故事之一。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晚清名臣,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和家庭的教育从未放松。他特别强调“勤以持家”和“和以治家”,以此为家族宗旨,并且自己也是一丝不苟地言传身教。他的家训对后代影响深远,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祖昌通过观察和诱导,发现孙子对天文学知识有浓厚兴趣,最终孙子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祖冲之。这个故事体现了祖昌对孙子兴趣的细心观察和正确引导。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他牢记父亲“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的教诲,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他在分发“做官不许发财”六字瓷碗时,强调自己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一代国学大师,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管教极严,甚至痛打儿子。他常写信告诫儿子要“做一仁人君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希望儿子能“为诸葛公、陶渊明”。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
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著名学者,他倡导“独立、合群、重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有不懂如何爱孩子的一面。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希望儿子能独立、合群、用功读书,品行要列最优等。
这些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